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时间:2024-06-16 23:07:56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模板集锦10篇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模板集锦10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闻专业实习报告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1

一、前言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提出的招聘条件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但是对于整天在学校上课的大学生来说,缺的恰恰就是工作经验。因此,上学期间的实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对大学生来说,实习是接触社会的一个极好机会,是提前接触未来的实际工作,感受以后可能要从事的工作氛围的重要前提,尤其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对于一直处于家庭庇护下成长的学生,很少与社会交流,不懂得怎样为人处事。因此,社会经验往往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找到实习机会很困难,在实习过程中也常常碰到许多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实习的问题?怎样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这份调查,来初步探讨一下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的问题。

二、调查初衷

随着大四长达半年的实习期的到来,我为自己该选择什么实习单位着实好好考虑了一番。首先,这半年的实习,我希望能够跟未来的工作挂钩,最好在实习期好好表现,将来留在该单位工作。第二、电视台的一些栏目组,对学历要求不高,但是对工作能力要求很高,工作强度很大。奥运期间,我在北京电视台实习,当时栏目组的制片人倒是提起过将来愿不愿意留下来,但我想当时那种已经达到癫狂的工作状态,我支撑不了多久,甚至于那时的工作对我的身心都消耗极大,我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感到十分恐惧、排斥,所以我想,这份工作我肯定干不好,不是长久之计。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身边一些朋友的情况。他们为了找到实习机会,到处面试,有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开始实习生活后,觉得烦闷无聊,后悔不已,没干几天就想离开,更谈不上好好干、对工作负责。有些一心想找个喜欢的职位实习,可是苦于没有途径,说着手准备考研,可是又看不进去书。我自己也是迷茫犹豫了好久,想了很多,也一次次的做了自我否定。所以我想做这样一份问卷,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能好好问问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实习机会难求。

根据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在媒体实习的人都是通过人脉关系获得机会的,自己寻找的几乎没有。我在实习时也是凭借认识人才进去的,和我一起实习的人全都是这样。我在报社时,曾听到有人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实习岗位,报社里的人直接说:“我们不招实习生。”然后就挂了。由此看来,新闻媒体的实习岗位基本上是呈现“封闭”、“不开放”状态。

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实习机会的渴望似乎从一开始就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是由于新闻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像其他专业那样,需要非常认真的学习,要好好打牢基础。新闻专业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学习怎样去为人处事、学习怎么去观察理解这个世界、学习怎样去健全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及引导社会舆论。当然,从事新闻工作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大量的知识积累,但这些往往都是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就慢慢培养出来的,真正靠进入大学后再现补实则已经晚了。尽可能多的融入社会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新闻专业学生的首要问题。因此,新闻专业的实习机会往往是一拥而上,而新闻专业的学生多,新闻媒体的总数少,实习机会就变得不容易找了。

新闻专业实习机会的“裙带制”所带来的麻烦不仅仅对于学生。很多媒体在职人员表示寒暑假到来,办公室里实习生人满为患,弄得办公环境吵杂混乱,影响工作。而且很多实习生

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差事,到了实习单位不干正经事,就是玩玩闹闹,由于是熟人介绍来的,又不方便说什么,所以只能任由他们在办公室里呆着,也不敢委以重任。

我想可以对新闻专业实习生进行一个招募,这需要学校与媒体加强联系,可以设置某种能力资格,通过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表现来评定他们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这样一方面,有能力没有关系的学生可以得到实习机会,新闻单位也不用发愁找不到可以信赖的实习生。

2、实习与未来的工作,怎么看得长远?

这份调查问卷中有几个问题是这样问的:你今后想从事新闻传媒方面的工作吗?你认为实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对你今后的工作帮助大吗?你认为自己目前的实习能保证将来的工作吗?如果不能保证就业,你是否会考虑换一个单位实习?你目前实习主要是为了什么目的?

这些问题是我在实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我从大一第一次在报社实习了一个月之后就清楚了自己不适合做记者,性格孤僻,不爱跟人接触,;写稿子,不喜欢很正式、很古板的,喜欢调侃聊天的方式,喜欢加入想象力,与新闻报道要求的客观真实不符,所以种种迹象表明我不适合做记者。在北京电视台提起留下不留下这个问题时,我曾犹豫过。这是个很大的诱惑,是个大媒体、工资一般但是待遇还不错、说出去是电视台的记者也比较好听,而且家里人的意见是不管什么工作先干着。但是今年暑假回来,人家问我还去不去的时候,我还是没答应。我想起自己以前实习时的生活,那时别说快乐,基本上都是咬牙挺过来的,严重的时候,在实习结束之后,我会有一段时间自闭起来,不想跟任何人说话。所以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找一条别的路走。其实我对这个工作这么排斥的话,也肯定无法专心工作,人家也不会让我留下。要想把一份工作做好,首先要热爱它,然后才会涉及到发展上升空间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人中,对前途比较确定和不确定的大致各一半。其中说在新闻媒体实习将来保证能留下的,我想他们的各方面条件和机遇应该都很不错,所以

是不太会为工作发愁的一类人。另外的一部分,在模棱两可间、徘徊不定的人其实在大学生中很常见。现在人大都没什么理想、目标,从小就没有,甚至连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清楚,随大流,走一步算一步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我想人不怕别的,就怕愚昧、麻木,在这么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如果连自己的想法都不明确,那肯定无法立足。所以,我们应该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给自己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3、低薪?白干?倒贴钱?大学生放低姿态,端正态度,建立正确价值观?

在参与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声明自己不在乎工资,只为积累经验,实习也不见得就是想留下工作。在这次找工作之前,我实习也从没考虑过钱的问题,甚至在有了一定的经验,又学不到新鲜东西之后,实习有时候就是玩。但我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说自己不在乎工资的人,肯定没想过不再依靠父母,要开始独立生活了。现在独生子女大部分都没有独立意识,被父母养着一辈子也理所当然。

我在这次选择实习单位前简单算了一笔账:去年夏天在电视台实习了将近两个月,花了差不多3000—4000块钱,包括每天上下班车费、饭费、手机话费、还有 ……此处隐藏17843个字……下了新闻,并出通知告之每位记者不能在犯这样的错误,在过“洋节”方面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

对于此事,我认为台里的这种做法很对,如果商业新闻播出了将会影响到电视台的形象,这是打造节目品牌所不允许的。

记者要有操守形象,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就一定要遵守,不能向“钱”看。

圣诞节这是个新闻点,我也觉得漏掉了可惜,但要有个度,我是不太赞同“洋节”盛行的。

如果把这个策划,就围绕“洋节”之争做个专题,我想还是蛮有意义的,要好好分析这“拿来主义”。

在这实习的短短四个月之间,我和这里的老师结下了友谊,我很感谢他们教会了我许多。

这四个月内我接触到的人,采访过的人,都给我留下很多印象。

四个月的实习有苦有甜,我也避免不了犯了些错误,但我却在成长和进步着,这是我的骄傲。

我想这也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要离开这里,还真有点舍不得,这里还有很多我要学习的东西,所以我决定留下来再继续实习一段时间。

到真要离开了,我也会说实习结束了,但学习却永远没有结束!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篇10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学习,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这次香港有线新闻台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香港媒体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

一 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 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狻?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 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 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 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 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 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 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 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模板集锦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